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18年第7期
欢迎点击上方「中国德育」关注我们!
卷首语
正视中小学志愿服务的特殊性
在我国,志愿服务作为学生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,其价值日益受到重视。早在2009年教育部出台的《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》中就提出:“引导学生根据年龄特点,通过社会实践、社区服务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,不断增强他们的志愿服务意识。”2015年3月,教育部颁布的《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对志愿服务的原则、机构、实施、认定、培训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,有效规范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。
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尚小,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,其身体机能尚未完善,思想意识还未定型,因此,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,使志愿服务在目标、内容和途径三个方面有别于成人社会的志愿服务。
在目标上,中小学志愿服务应着重于志愿精神的培养。所谓志愿精神,就是一种关爱他人、乐于助人、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。对于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来说,活动仅仅是载体,志愿服务不需要中小学生做出多长学时、多大强度、多少影响力的活动,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志愿意识和志愿精神。通过帮助他人、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,让学生逐渐理解和内化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精神,进而养成一颗善良的仁爱之心、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是中小学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所在。
在内容上,中小学志愿服务应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。不难发现,传统的志愿服务多是街头义工、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等活动,这些活动因其内容简单、形式单一、缺少必要的挑战性和想象力,往往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,育人效果不佳。对此,中小学志愿服务应及时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,努力开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服务内容。比如,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人提供专业服务,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调动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,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同时,内心获得更多的愉悦体验。
在途径上,中小学志愿服务应更多地立足于学校场域。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学习,因此,志愿服务不宜另设一个场地、另搞一套课程,而是以学校为主阵地,以教师组织志愿服务为主,以学生自主开展志愿服务为辅,组织和引导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。这样既可促进被动参与和自发行动的有机融合,又能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教育性,有计划、有系统地培养志愿精神。
【作者系《中国德育》杂志编辑】
本刊评论员:赵 庭
卷首语
P01 正视中小学志愿服务的特殊性︱赵 庭
观 察
P07 更好的教育,更好的生活︱朱永新
P09 学科德育是内生“溢出”,非外求“渗透” ︱田保华
学 术
P11 集体主义教育:内涵、功能及实现途径︱邓 优
P15 以家训正家风——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︱马 刚 胡 沁
话 题 志愿服务
P21 中学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、问题及推进策略︱张晓红 王华琳
P25 中小学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︱梁 烜
P29 通过志愿服务塑造中小学生美好心灵︱魏 娜 王 哲
P34 探索学校开展青少年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︱陈恕珍
P38 日本中小学志愿者活动概述︱张德伟
讲 堂
P43 教学反思:好教师的成长阶梯︱张良才
策 略
P48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两难问题及破解︱徐卫平
样 本
P53 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幸福——访南京江北新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葛飞翔︱本刊记者 何 蕊 赵广忠
P58 躬行“交往教育” 构建“五蕴”课程︱任 力 潘继承
P62 以“幸福龙章”评价体系助力素养提升︱张立春 王秋明 黄书华
P65 “澄心”立人 育德于心︱季红兵 马金花
P68 初中生国防教育的校本实践︱张志荣 徐 巧
第一线
P71 论小学《道德与法治》文本再创的方向与实践︱廖光华
P74 让学生在“笑”中自我发展︱刘 蕾
P77 “晏子使楚”教学实录︱李 睿
资 讯
P05 即时 ︱ P06 文摘 ︱ P06 语录
【微信编辑:崔倩倩】
本文系原创文章,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,转载请联系后台。
推荐阅读
推荐 |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-36批全名录(建议收藏)
样本丨优质教育 幸福南开 ——天津市南开区德育工作采访纪实(二)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订阅杂志